过了一段日子,朋友们成了家,先后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了苏格拉底一个人,他仍然很快活。那人又问:“你一个人孤孤单单,有什么好高兴的?”
我有那么多书,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时时刻刻都可以向它们请教,这怎么不令人高兴呢!”
无论何时,苏格拉底似乎总是开心的。那个追问的人最后迫不得已去问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柏拉图说:“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
心境不同,你看待同一事物和问题的角度就不一样。
微心理9:心境,就是我们内在的心理图式
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心理图式是我们组织自己所处世界的心理模板,是我们界定自我的特殊信念。由于人总倾向于把自我作为世界的核心,所以他们往往从自我出发来设计自己的信息采集雷达,从而快速地接纳那些与自我感觉相符的部分,而剔除那些与自我感觉不符的部分。比如,如果你想成为一名运动员(也就是说成为一名运动员是你自我图式的一部分),那么,你会特别注意别人的身体和技巧,有意识地记住与运动有关的信息。 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如果在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或者获得了表彰,我们走在路上会觉得神清气爽,云淡风轻,遇到平日里不怎么喜欢的邻居也会主动打招呼;而一旦考试失利或者遭到批评,我们就会无精打采,看什么都觉得不顺眼,甚至连平日里非常喜欢的小狗也不再那么可爱。
其实邻居和小狗这些外在事物并没有什么改变,只是因为心境发生了变化,客观世界呈现在眼里的面貌也发生了扭曲。
微心理10:你内心有什么就会看到什么
心理图式就像我们感知系统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里有什么,你就会看到什么。
有一位年轻人的生活不顺,十分苦闷,就去问一位老人为何饱受磨难却丝毫不伤心。老人随手从黄杨树上摘下一片树叶递给他,问道:“知道黄杨树叶为什么历经风吹雨打却不舍得凋零吗?”年轻人摇摇头。
老人说:“是因为这片树叶在这儿能看到温暖的阳光和晶莹的雨露,能看到枝头叽叽喳喳的小鸟,而我就像这片树叶一样。”老人又问:“你看这片树叶的形状像什么?”年轻人仔细端详了一会儿,疑惑地说:“是像一颗心吗?”老人点点头,微笑着对他说:“是啊,的确像一颗心,你内心有什么就会看到什么。”
某种程度上,心理图式和这片黄杨树叶很相似,图式里有什么,你就会发现什么。同样是半瓶酒,乐观者会想:“真好,还剩半瓶呢,很不错了。”悲观者则会认为:“只剩半瓶了,马上就会一点儿都不剩了。”
无论你是兴奋还是生气,食物本身并不是诱因,真正的原因还是在于你的自我图式。
微心理11:心理图式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当然,图式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与我们先天携带的基因因素有关,但更多地与社会经验有关。我们扮演的角色、社会同一性、我们和别人的比较、成功与失败以及我们身处的文化都会在塑造心理图式方面起到作用。 拿文化这一点来说,个人主义文化背景下成长的小孩常常受到教导“做你自己”、“你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没有人和你一样独特”。他们不会等待别人的帮助,相反,他们会好好照顾自己,遇到挫折也自觉地信奉“靠自己的努力走出困境”的文化理念,对家庭父母少有依赖。
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从小被教导对家庭单位的责任感是最重要的。个人不会显得那么锋芒毕露,会自觉地把自己的需要置于群体的利益之后。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人与人相互依存的关系很重要,代际之间在人格和自我上缺乏显著界限,子女比较依赖父母和家庭, 可见,文化对于我们心理图式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
微心理12:看到了失败,是因为想着失败
原来,几个月前她回家帮助父亲放羊,不小心把一只羊羔给弄丢了,这对于一个贫困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个灾难。父亲狠狠地训斥她:“连个羊都放不好,将来还能做什么,还有什么出息。”
后来他娶了一位中国太太,太太斥责他吃饭时不懂规矩,夹食物前应先拿定主意。他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很不符合中国餐桌礼仪,回想起刚来中国的那个宴会他坐立不安,于是给以前与他共餐的同事分别发了一封致歉信。没想到,很多同事的回复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他们压根儿不记得有这一回事。实际上,无论我们怎么想,那些真正关系到自己的小事,除非你有意识地分析和注意到它是无关紧要的,否则总是会对你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