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学校人员如何协助学生在创伤后重新适应生活?
工作重点应分阶段:
生活和身体安顿:若其住屋不能使用了,或没有家人的学生应尽快有专人协助安顿食宿和生活,并注意其个人身体健康状况和保健。
心理咨询:约三个月到一年之间,再根据个人悲伤复元进展现况,考虑是否需专业心理人员协助。
青少年和儿童阶段的学生,因其悲伤反应性质与成人有别,一般未受专业训练的人往往难以辨识其悲伤反应。因此,这类学生若学校无悲伤咨询的辅导专业,则先寻找专业人员咨询,安排适当教师给予心理支持,于生活安顿后,安排心理人员给予协调。
13. 在地震之后,孩子拒绝去睡觉或上学,父母该怎么办呢?
(一)生活型态改变 & 尽快恢复日常生活的规律
孩子的生活作息变得不正常,小小孩可能变得黏人,其它孩子可能变得比较不爱玩或不喜欢动。尽快恢复日常生活的规律,可以让孩子早点有安全感,例如吃饭和睡觉的时间尽量保持一定,但是可以有点弹性。可能的话,睡觉时可以开个小灯,若是有需要,可以让孩子抱着玩具睡觉,睡觉前父母可以说一些话或是做一些动作(像是摸摸头、抱抱孩子或是亲一亲孩子)来安抚孩子。如果他们不听话,尽量不要处罚孩子,因为这次地震的影响很大,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回到原来规律的生活。
(二)攻击或反抗行为 & 对不良行为设限
小小孩可能出现打人或咬人的行为,较大的孩子则是打架、不和同学玩、逃学或变得很不听话。一般来说,对年纪比较小的孩子子只要限制他们不好的行为,大部份可以获得改善。对较大的孩子,有时他们内心的焦虑或沮丧会以不良行为来表现,这时候可以请他们一起重建家园或照顾弟妹,让他们的情绪有好的发泄管道。如果可能的话,团体治疗可以帮助这些大孩子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情绪。 14.家人该如何相互扶持以度过创伤事件?
家人可以按下列方式照顾自己及幸存者:
(一)持续去了解创伤后压力症候群。参加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课程及演说,阅读相关书籍及录像带。
(二)鼓励幸存者寻求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专业协助。家人可鼓励幸存者接受协助,但不是逼迫他去接受;这是一种关怀而不是惩罚。
(三)寻求家人本身的个人或是家庭咨询。避免本身受到二度之压力,家人本身也需要处理自我情绪;这也可和幸存者互相鼓励,表示专业协助之重要。
(四)学习压力及愤怒处理。学习压力及愤怒处理的课程,增进沟通及互相照顾的能力。
(五)保持及享受良好之生活。维系正向人际关系、维持创造性工作、继续学习并享受闲暇生活,这些是走出阴影的必要条件。
15.在灾害事件后,哪些人可能是自杀的高危险群?为什么?如何避免悲剧的发生?
正在经历哀恸历程的人,属于自杀的高危险群(比较一般的人来说,他们的自杀可能性的确是比较高的,过去有一些的统计报导确实显示如此)。所以对于陪伴者或心理辅导义工而言,自然应该去注意哀恸者自杀的可能性。而另外有一些会使得自杀危险性增加的因素,如当哀恸者在意外中死去亲人的人数不只一位时,或是哀恸者在遭遇严重的失落之后,因为家庭的瓦解而缺乏稳定的家庭或社会支持系统时,或是哀恸者长时间的处在自我封闭、与社会严重的疏离的情况下时,哀恸者会以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生命的危险性也会跟着升高。
16.何时该寻求专业心理治疗师的协助?
如果有以下现象,建议你取得专业心理治疗师的协助:
- 你发现自己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心情都很乱,感觉有很多的压力、混乱,并且觉得很空虚,觉得自己快要撑不下去。
- 在事情发生一个月之后,你还是一直感觉麻木、迟钝,并且要不断的保持忙碌,为的是让自己不去胡思乱想。
- 不断地会再想起地震的事情,睡觉时会做恶梦而惊醒,或是有很多身体上的不舒服。
- 没有人可以和你讨论你的感受,但你又觉得自己有这个需要。
- 你的工作或人际关系变糟了,让你很不舒服。
- 你又发生了其它的意外。
- 从灾难发生之后,你抽烟、喝酒、或吃药的量都变得过量。
17.何时该将受难者转介给专业精神卫生医师?
对于大部分的哀恸者来说,如果能够在家人亲友彼此的陪伴下,随着时间的过去而逐渐的走过忧伤,那么这样的过程通常并不需要去寻求精神卫生医师的协助。但是如果哀恸者因为过度的悲伤、绝望而出现自杀意念时,或是由正常的哀恸历程演变成为忧郁症的情况时,往往就需要去寻求专业的协助处理了。除了自杀的可能性与忧郁症之外,还有一些异常的哀恸历程是值得特别注意的,包括持续的否认亲人死亡的事实、延迟的哀恸历程(情绪隔离、情绪压抑)、对死者的病态认同、无法逐渐复原的哀恸历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