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心七频道 > 心理百科 >  科普前沿 > 文章列表

地震灾后心理问答20题——心理援助的基本知识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01日 来源:盛心阳光 关键词:心理 孩子 协助 创伤 压力

     18.救灾工作者会面临哪些生理和心理压力源?
   一般来说,参与救灾人员会面临三种类型的压力源:“救灾人员的损失或受伤”、“创伤性的刺激”与“任务的失败”。救灾人员的损失或受伤是指参与救灾时因为过度疲累而无法发挥功能或受到伤害;创伤性的刺激指救难人员目睹灾难事件现场凄惨景象而产生恐惧惊吓反应;任务的失败指当救援工作未达预期效果,救难人员感到强烈失望或觉得个人没有价值。救难人员在参与救灾阶段与任务结束阶段时,都会面临不同的压力,有些压力甚至是不断累积或周期性的复发。

    19.救灾工作者可能出现哪些心理症状?
   如果救难人员未能了解自己的压力源,并予以适当处理,则压力堆积到一定程度后,可能会产生一些心理症状。如身心疲惫,情绪不稳定,精神恍惚,没有尽力救人的罪恶感,心情忧郁,无助,生气,灾难景象会不由自主的出现在脑海中,悲伤、心情低落,梦魇不断或睡眠困难,冷淡、兴趣减低,情感否认、麻木感,对别人的安危过度担忧,或是不愿意诉说救难经验等等。

 
   20.对于也可能受到心理创伤的救灾工作者,该如何提供心理支持? 
   一般来说,在每一次救灾任务暂告一段落后,由心理专业人员向救灾人员作一个简单的会谈交流,请救难人员说出一天工作下来,自己“想到什么”,“看到什么”或者“有什么心得”想分享给其它同伴。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个人因为工作负荷量感到过度身心俱疲与情绪困扰,另一方面可以凝聚救难人员的士气,由团体的社会支持使个人保持脑力、体力与心力的完善状态,为自己隔天的任务加油打气。

 
   当然,社会大众的鼓励与支持,更是救灾人员的坚强后盾,当救灾人员将心理资源与社会资源结合在一起时,更可提升工作效率,协助灾民重建家园。

 
   如果救灾人员感受到自己的症状明显,表示个人的身心状态已经处在一种能量过度耗损的疲惫感,若症状持续发生且已经严重影响到个人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功能,需要前往附近的医疗机构寻求心理卫生的专业帮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