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心七频道 > 心理百科 >  心闻视角 > 文章列表

什么让拒剪短发的少女跳楼轻生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01日 来源:盛心阳光 关键词:自杀 孩子 短发 强制 剪短

  2012年4月13日晚,山东省东营市某中学初一女生李欣玥从自家五楼的窗户跳下,一朵生命之花就此凋零。欣玥自杀的理由是拒绝剪短发。无独有偶,2010年也有一位山东临沂的13岁女生因拒“短发令”而自杀。
     2007年的一项权威全国性调查显示,中学生中每五人就有一人想过自杀,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总人数的6.5%。可在不少大人看来,许多孩子自杀都是因为不想剪头发、不想写作业、考试考差了等“鸡毛蒜皮”的小事。于是纷纷感慨现在的孩子经受不起挫折,应该加强挫折教育。 孩子们到底怎么了?真的是因为太脆弱了吗?

  一个渴望得到尊重的孩子的“最后尝试”
  “就在前不久,妈妈就因为我的头发和我大吵了一架。事情是这样的,因为一中校规,学生必须运动头,但我却不想服从这条校规,因为头发是我最重要的东西。不夸张地说,头发就是我的一切,它胜过一切的人、物,但是老师非让我理发,在我的奋力抵抗下还是不能如愿。就这样我被老师押送去理发,带我去理发的是爸爸,不是妈妈,当时我的心一下子停跳了两下,怎么办?”
  欣玥的爸爸在整理孩子遗物时翻到了这篇欣玥7年级时写的作文,题为《渴望得到尊重》。
  然而,只有强制、强制、再强制。

  从记者的调查中,只能看到强制、强制、再强制。学生不剪发,老师就三番五次地催家长,家长收到短信就三番五次地让孩子去剪发。

  于是,欣玥的生活视野越来越集中到头发上,陷入恐惧、绝望。
  不管失恋、失业还是失财,许多成年人在遭遇到挫折时都会有这样的体验——我们的注意力在一段时间内会一直集中在这件事情上,做别的事情都魂不守舍。当然,绝大部分人还是会走出来。孩子们也是如此。
  个人心理学代表人物埃尔温·林格尔说,当一个人的生活视野变得越来越狭窄,其生活前景变得越来越黯淡,其情感越来越贫乏时,便会出现自杀倾向。例如,当一个人陷入一种情感——恐惧或绝望——而不能自拔时,就可能做出自我伤害的事情。换而言之,当一个人的生活陷入一种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危机时,就很可能做出自杀行为。 
  所以,当欣玥一而再再而三被要求剪头发的时候,她的恐惧可想而知。诚然,对成年人来说,剪头发和失恋、失业、失财比是小事情,可是回过头来想,我们小时候因为捣蛋或者没考好等种种原因被老师要求见家长时,内心是多么地忐忑不安,又是否觉得这是“天大的事情”?这样想,也许就能理解欣玥的内心世界。 

  “自杀是一个人维护尊严和自我价值的最后尝试”
  面对自杀者,人们常说,他们太脆弱,又或者死都不怕,还怕生吗?当然并非如此。
  德国心理学家海因茨·亨塞勒深入研究过自杀问题,他发展了林格尔的学说,并且著有《自恋的危机——自杀的心理动力》一书。
  亨塞勒写道,在人与人发生冲突或个人遇到严重挫折时,自我价值将受到严重威胁,从而使人产生愤怒、焦虑、痛苦、孤独、无能为力、绝望的感觉。这时候,人体内的自我保护机制将被调动起来。在正常情况下,人通过攻击性行为来宣泄和缓解上述情感危机。然而,由于在某些人那里,攻击被阻滞或转向了自我,他们所陷入的情感危机不但不能得到缓解,反而愈加严重。于是,他们便会产生一种渴望想象,渴望进入一种无痛苦、解脱了一切烦恼的“和谐”状态,而这种渴望和想象最终将导致自杀。具有自杀倾向的人一般对一种侮辱性的结局心存恐惧,为了逃避这样的结局,他们选择了自杀,与此同时,他们也用这一行动实现了报复别人的目的。

在亨塞勒看来,自杀不仅是一种自我攻击行为,而且是一种自我保护和自卫的行动:它构成一个人维护自身尊严和自我价值的最后尝试。导致自杀最深层次的原因是自杀者的自我价值受到了严重伤害,他们由于找不到别的途径来维护这种价值,不得不做出如此激烈的反应,采取最极端的方式——自杀——来进行最后的抗议。(参考:卡斯特,《怒气与攻击》,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头发就是我的一切”这样的话在大人看来确实很稚气,可是谁小时候没有一些精灵古怪的想法?其实最重要的是还是这篇作文的题目——“渴望得到尊重”。大人们是否停下来和欣玥好好谈谈,了解和理解她对头发的感情了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