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心七频道 > 心理百科 >  职业发展 > 文章列表

如何走出“职业倦怠期”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01日 来源:盛心阳光 关键词:工作 职业倦怠 职场

     一、 产生“职业倦怠期“的原因

  人的生理和心理都会出现波峰和波谷,职业倦怠期和人的生理周期一样,有一定规律可循。职场人士到了35岁左右通常是职业倦怠的高发期,特别是工作上有了一定成就的“白骨精”尤为明显。从个性角度讲,具有敢于开拓和迎接挑战、独立性强,并且对自己或他人要求较高等人格特征的人也容易陷入职业倦怠。 为什么会进入职业倦怠期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种:

          1.主观原因

1)工作压力或挫折打击的长期叠加。35岁左右的职场人经过多年打拼,在事业上小有成就,在一定程度上“位高权重”,工作压力日渐加大,加上新人不断涌现对“高位”造成一定压力,使得“白骨精”们尤如穿上了“红舞鞋”。一些心理脆弱的“职场老人”抱着严防死守的心态,许多事情亲力亲为或将所有事情揽在自已手下。长期的工作压力和过长的工作阵线让纷繁复杂的事情接踵而来,打乱了原来果断有序的工作节奏,改变了原来干净利落的工作风格。工作的不顺利,会不断给人不同程序的挫折和打击,令人怀疑自身的能力,自信逐渐降低,并且不断为自己的失败和工作不力找借口,产生疲乏和焦虑。

         2)攀比心态。35~40岁的职场人士,往往会期望得到比其他人高的待遇。工作时间长了,工作伙伴、合作伙伴甚至竞争对手之间的交流、对比也会增加。见到经历和能力和自己相似的人职高薪厚,往往会觉得没面子、不平衡,失去了平常心,抱怨越来越多,心态逐渐由波动发展到失衡、抑郁,失去工作热情。

        3)工作多年进步不大或出现发展瓶颈。中国企业的特殊发展阶段创造了好机会,造就了一大批年轻的精英和骨干,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前业绩优秀的员工,一方面还沉浸在过去的豪情与骄傲,另一方面要面对如今无法提升、工作力不从心的落差与困惑。面对过去的辉煌业绩和如今的发展瓶颈,面对企业(社会)和家庭的多重压力长期难以调整,感到心理纠结、身心俱疲。

         2.客观原因

         1)重复的工作内容。工作内容上缺乏新意,随着个人能力的不断提高工作起来应付自如,每天用同一种思考模式、同一种方法处理问题,工作变得枯燥无味,对已取得的成绩不再兴奋。即使企业发展对员工工作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是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员工就会失去提升专业水平的动力,导致厌倦工作,心情烦躁,精神不振。另外,如果长期从事自己能力过剩的工作,也会使人心生厌倦。

         2)操作、管理上的负面因素长期存在和一些遗留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由于沟通、理解以及思想工作的不畅、不到位,企业员工逐渐认为公司的制度不利于自己的发展;领导的某些处事原则、行为作风使自己的工作环境越来越差,而且看不到改善的迹象。负面因素、遗留问题和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这样的管理会让员工对企业、部门、领导的信赖度逐渐降低,从而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产生怀疑,长期得不到的心理缓解和满足引发心理失衡,造成焦虑或抑郁情绪。

二、如何走出“职业倦怠期”

         职业倦怠一方面来自于自我内部心理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工作的外在环境,因此面对职业倦怠的问题,职场人可以对自己的心理和情绪做一些调整,帮助自己走出职业倦怠期。

          1.健康心理调整

        1)竞争中心态更重要。社会总是在进步,企业也总是在发展。每个企业都会争取大量的“新鲜血液”——无论是技术资源、环境资源还是人力资源,作为职场的精英和骨干,更应该主动接受新事特,与新员工沟通磨合,这不但会给大家留下好印象,给部门和企业营造好氛围,而且新人的新思维也会激发你的工作活力;同时,培养出能力强的新人也会有助于精英们将来更高、更长远的发展;职场精英对待新人应该以帮助辅导为主,最基本就是团队合作,如果抱着严防死守、倚老卖老的心态与同事相处,时间长了难免会让人反感,企业也不见得会喜欢这样的员工,长期这样将会把自已的“后路”堵死。环境的变数太多,我们应该带着自信去学习别人,带着自卑去超越自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