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心七频道 > 心理百科 >  婴幼儿(0-6) > 文章列表

杨凤池:如何培养心态阳光的孩子?

发布时间:2019-01-14 来源:糖心理 关键词:孩子 家长 学习

每一个家长都盼望着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活泼、聪明地成长,也希望他们形成阳光的心态,愿意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性格健全的孩子。以后成为一个性格平衡、受人欢迎的孩子。

但是我们怎样达到这个目的呢?是不是只要我们有一个善良、美好的愿望,我们按照这个愿望就想当然地去做事,由此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呢?回答这个问题,各位家长朋友有可能心虚。

如果单纯从我们受过的教育、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的传统思维和行为方式,我们的父母是怎么对待我们的,就按照这样的方法去对待我们的孩子;或者是我们发现我们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方式、问题反其道而行之,是不是就可以达到美好的、善良的愿望,能够达成呢?可能各位家长心里也是没数的。

我这里要指出的是,如果不掌握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也不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也不知道如何利用心理学的科学原理去客观、理性地对待孩子,我们的这些良好的愿望和美好的目标,确实很难满足、很难实现。

所以我今天要想讲一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怎样能够给孩子培养出比较健全、比较协调、比较平衡,并且具有灵活性的性格。

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思维和行为,有可能在早期的养育当中就养成了固定的反应模式。以后长大了,在没有得到强力干预的情况下,在没有专业干预的情况下,这个人虽然外形越来越高大,看起来越来越成熟,但是内心依然按照幼儿形成的模式在活动。

一个人最重要的时期就是童年早期的生活,以及在这个童年早期生活当中孩子怎样跟家长互动,家长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由此可见,为人父母责任重大。孩子的好感觉、阳光的心态往往是家长和孩子有效沟通的结果。所以父母在家庭教育当中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就十分重要了。

要从孩子生命的最早期就开始着手培养他们一些优秀的性格品质。

01

喜欢自己,接纳自己

好性格孩子的第一个特征,就是他能够喜欢自己,接纳自己。

我跟主持人张小琴做过一期《心理访谈》的样片。一个女孩来做节目,她跟人打交道非常不自信,缺乏勇气,如果当众唱歌更不敢了,也不敢穿漂亮的衣服,因为她对自己特别不自信。

为什么是这样的呢?

其实她的父母是事业有成,而且总体发展都协调。但是他们俩有一个奇怪的做法:老说这个孩子长得不好看。

上了《心理访谈》以后,孩子问父母为什么说她长得不好看?

家长说:我们就是为了激励你,怕你骄傲自满。我们说你长得不好看,就需要你努力。你长得不好看,如果学习不努力,工作不努力就更没有成就了。我们是激励你要前进、要成长。

但是没想到家长这种做法,反而让孩子背上了自卑的包袱。

当初我接触到这个女孩,了解到她的材料,主要是帮助她从自卑当中走出来,正确地看待自己、接纳自己,并且喜欢这个,爸爸、妈妈说的不太好看的自己,然后发挥自己的长处,避开,或者改变自己的短处。

能够快快乐乐地生活,堂堂正正地当众讲话、唱歌。

12年后回访,这个孩子现在有了自己不错的事业,也有了自己不错的家庭。

02

有表达自己的能力

好性格的孩子还有第二个特点:能够用语言、非语言的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

我们从事临床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工作,经常会发现有些人因为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来求助我。他们有一个重要的特征:特别不能够恰如其份、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这个在我们专业领域里面有一个名词:述情障碍。

其实一个人不管心里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感受、情绪,只要他能够用恰当的言语表达对自身的影响和负面的作用就会减弱。

好性格的孩子能够正常地和其他人进行交往,他们能够比较自如、轻松地和其他人在一起活动、在一起玩,能够跟人家互相理解、互相倾听,又能够顺畅地表达。跟其他人的交往能力比较协调,有相应的沟通技巧。

这往往也是从小看到父亲、母亲的沟通方式学到的。

孩子以后长大以后的人际交往,就折射出来早年看到父母的交往方式,以及他观察、学习、模仿这样的交往方式。

03

能够适应规则,遵守规则

一个孩子性格比较好的第三个特点:能够适应规则、遵守规则,也能适应环境。

这一点也是孩子跟家长,家长在和孩子交流互动相互作用当中形成的。就是孩子跟家长打交道的时候,是不是要遵守一些规则?家长跟孩子互动的时候,是不是要求孩子遵守一些规则。

有些孩子都已经成年了,但是做事情既没有规矩,也没有规则意识。有些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概念都比较淡漠,人际边界感也比较差。

等到他到专业人员那里,究其原因,我们了解一些情况以后发现,那些规则意识弱的孩子,他们从小跟家长交往过程当中没有形成规则,所以以后长大了,规则意识也比较差,适应环境的能力也比较差。

我们以前《心理访谈》曾经帮助过一个孩子,他在学校里上学的时候,觉得对学校的环境不太适应,对同学的关系不太适应,对和老师的相处也不太适应。

然后他就跟家长提出来:我要到国外去上学。中国的学校、中国的老师和同学都不适合我。就去了国外的学校,去了国外的学校要花费很大一笔费用。他的家长又是工薪阶层,要拿出很大一笔费用送儿子出国留学,这需要很大的努力,还要节衣缩食,开源节流,攒了大概40多万,然后把孩子送到了北美。

结果这孩子去了北美才一个多月,没跟家长打招呼,也没经过家长同意,自己又私自溜回了中国。学校通知家长说你儿子不见了,找也找不着。家长动员各方力量找,在国内找到了这个孩子,在自己的一个亲戚家里。家长很着急,劝他回去继续留学啊。但是这个孩子不愿意去,家长把这孩子带到了《心理访谈》。

我说你在国内学校觉得不适应,国外就觉得适应吗?他说国外教育好啊,不是应试教育啊,不是高考一条独木桥,老师学校不追求升学率,学习自由宽松。我说你就应该在那儿好好学习。

他说到那儿发现不是这么回事,照样很累、很辛苦。而且同学之间的交往不仅有语言障碍,还有学习方式、生活习惯的差异性。结果在那儿很孤独,越孤独越想还是国内好。

但回来学依旧上不了,也适应不了,就打算工作。我说你中学没毕业,打算做什么工作啊?他说既然学问不高,就不好做什么工作,就创业吧。开一个名牌代理店,代理国外的名牌。

我说你靠什么来开这个店?他说跟父母要啊,理直气壮说跟父母要。

我说父母挣钱不多,已经为你留学花了40多万了,现在再要,是不是还要给40多万啊?他说先开着,将来赚钱了还。我说打算什么时候还啊?说还没想好呢。

通过孩子的表达,就知道这个孩子没有规则意识,又不适应环境。而问他的父母,他的父母报告给我们是这样的:从很小的时候开始,这个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孩子有什么愿望就满足。这个学校不行就转学,国内学校不行就去国外。而且全方位照顾。都上了小学高年级了,家每天还给他穿衣服、穿鞋、穿袜子。挺大的个子了,连自己的内衣、袜子都不会洗,每天被家长照顾得非常好。

我说为什么这么照顾他呢?家长说:我这么照顾他,他上学还迟到呢,不这么照顾他,上学更迟到了。

这个孩子不适应环境,也不懂遵守规则的这种做法其实是在他很小的时候,跟父母相互作用当中形成的。这个特别值得各位家长同志注意,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注意培养孩子各种好的习惯,好的特征,好的性格特点。

依照心理学,遵循心理学的规律来养成好的性格。

相反,特别注意的是,我们这样说、这样做,这样对孩子,这样拒绝孩子,或者是满足孩子,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不是要满足自己的愿望,实现自己的理想,按照自己的期待去塑造孩子。

如果以我们个人的愿望为中心去教育孩子,有可能就偏离了教育孩子应该遵循的科学道理。

如果完全以自己为中心,我们教育孩子的结果就有可能让孩子在某些时候,不恰当地受到伤害,而影响我们跟孩子的感情交流。到一定的时候,严重地,有可能使我们交流的情感桥梁断裂。

孩子其实都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只不过因为他是孩子,意志力、自制力、自觉性可能都差,没有按照正确的方向去做,就觉得不够好,这是我们提出的要求。孩子不是发自内心接受的时候,做一下做不到,就开始懈怠了。

突然想起一个有趣的例子:有一次到河南某地讲座,在讲座开始之前我在进早餐的时候,有一位女士坐在我对面,因为我要做亲子沟通的讲座。酒店门口有大型的海报,上面有我的照片。估计这个家长就看到了,然后就悄悄地问说:您是不是今天要讲座的杨教授?我说是啊。

她说:太好了,正好趁着吃早餐的时候,碰上您。我可以问您个问题吗?我说如果是一两句话就可以回答的简单问题可以啊。她说我这个问题很简单,就一句话:如何让孩子把每分每秒都用于学习?

我听了以后,心里想这是挺难的问题。究竟怎么回答才对这位女士有帮助。我冲她微笑地笑了笑说:您的问题非常好,您的愿望也非常好。如果孩子能够把每分每秒用于学习,孩子的学习成绩、学习结果应该是特别好。她说:是是是,我就是这么想的。我的孩子学习成绩挺不错的,老是在前五名之内,但是她没有把所有的时间都用于学习,如果把所有的时间都用于学习,不是老考第一了吗?老考第一多好啊?

我说是是,您的想法挺好的。但是我想问您一个问题,您是不是把每分每秒都用于工作。我看到您举止得体,言谈也得体,整体协调,您是个自觉性、自律性、意志力挺好、挺强的女同志,但是我现在问您,即便是您这么一个成人,看上去成年、成熟的女性,是不是能够做到把每分每秒都用于振兴中华的事业?她一下子脸有点发红说:我确实也没做到。

我说:当我们没做到的时候,我们还是成人,怎么能够要求我们的还不成熟的孩子,而做到每分每秒都用于学习?这位同志又笑了笑说:哦,您说的意思我明白了。他有些时间没学习,用于一点娱乐活动,或者是休闲也是正常的。考第一挺好,没考第一也挺好。

我说:对啊,别说孩子,就算我们成人,对我们自己,或者是对我们的同事、我们的下属也是这样的要求,这样才比较合乎人性,才是以人为本的。更何况我们的孩子还很小,很不稳定,我们的要求实际上不是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而是把我们自己的愿望和对成人的要求放到孩子身上去。

久而久之我们老是这么要求,孩子在内心是拒绝的。

一个中心

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中心

一定要以孩子健康成长为中心,来衡量我们跟孩子说什么,做什么。而不是我们想说什么,我们想做什么。

我们想让孩子怎样去言谈话语,怎样做,我们的想法要放在第二位,而孩子的想法和他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是我们应该要考虑的。

同时我们还要知道:让孩子健康成长,要护住他的自尊心、自信心,对于他的学习、对于他的专业职业的兴趣这是第一位。我们的愿望应该放在第二位。这叫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中心。

两个基本点

1.让孩子顺其自然地成长

第一个基本点,我强烈地认为:一定要让孩子顺其自然地成长。

比如说这个孩子现在小小年纪就喜欢游戏,那我们就需要他在游戏中学习;如果我们孩子对乐器感兴趣,我们就可以给他报一个乐器兴趣班;如果我们的孩子对游泳感兴趣,就让他报一个游泳班去学习;如果他对舞蹈感兴趣,我们就让他报一个舞蹈班去学习;

孩子想报什么班,我们应该支持。孩子不想报什么班,我们不应该强制他去学习。不能因为有别的孩子学,我们就让这个孩子学。

我们要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除了要帮助他得到他想要得到的以外,还应该让他去品尝他想要的东西得不到的滋味,或者是必须面对失去的一些东西。

这样的话,让孩子不仅仅总是在需要得到满足的状态下,还有的时候可能是需要被拒绝的状态。

比如在我孩子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她母亲出差,我给她做饭吃,她说我做的饭不好吃。吃饭的时候噘着嘴不吃。

我问她为什么不吃饭啊?是不是不饿啊?她说饿啊。我说饿,为什么不吃啊?她说不想吃爸爸做的饭。我说爸爸做的饭不想吃,你又饿,那你想吃什么呢?她说想吃麦当劳,我们家楼下就有麦当劳,要想满足她的愿望很简单,我下楼去买,甚至给她钱,她就可以下楼去买麦当劳吃。

但是我觉得她是属于不合理的标准。我当时就拒绝说不可以。她说:为什么?我说:因为是爸爸给你做的饭。她说:那我不想吃爸爸做的饭。我说:你不想吃爸爸做饭,就得自己去做。她说:可是不会啊。你不会,就得吃爸爸做的饭。可是我想吃麦当劳。你想吃麦当劳就得自己去买。可是你要给我钱啊,你不同意我没钱。我不同意是有道理的,因为钱是我挣的,不是你挣的。你要花得经过我同意。当我认为你的要求不合理的时候,我要拒绝。她说别人家同学想吃麦当劳,随时可以吃。我说你可以给人家当闺女啊。爸爸也有钱,爸爸有钱是自己挣的啊。

结果逼着我女儿说:爸爸,难道我不能吃麦当劳吗?我说可以啊。什么情况下可以呢,先把爸爸做的饭吃了。而且妈妈不在的时候,积极地配合爸爸做家务,爸爸高兴了,你就可以吃麦当劳。而且爸爸跟着一起吃。

女儿20多岁了,只要有什么要求,就附加一句,我想怎么怎么样,您看我应该做什么。

我跟孩子互动的时候,不仅满足孩子的愿望,还做到拒绝,应该被拒绝,因为有些要求被满足,有些要求被拒绝,这是很自然的。而不是我们给孩子营造一个温室,在这里面孩子不经风雨,想要什么有什么,任何挫折都没有,这也是不自然的状态。

两个基本点

2.让孩子在肯定中成长

我们孩子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当中,因为他是孩子,他在不断地尝试着、探索着,去摸索正确的做法。

因为他是孩子,他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做法,所以很有可能犯错误,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不能大惊小怪,而应该觉得很正常。因为他是孩子,他不知道怎样做对事情。

但是如果一旦孩子做对的时候,这对我们成人教育他来说是一个良好的、肯定、表扬、鼓励的机会。因为人家是孩子,居然把这事做对了,难道不应该表扬、不该肯定吗?不该鼓励吗?

一个家长看待孩子的态度而言,孩子做对了事情,必须给予积极的肯定,而且让孩子有明显感受的表扬、鼓励和肯定。这样孩子就知道,这样做是对的,这样做是爸爸、妈妈所期望的。我这样做就可以得到肯定,就能够得到表扬。

当我们恰当地表扬孩子以后,孩子的积极行为符合社会规则和有利于人际交往这样的行为就会增高出现的频率,就会越来越多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这时候有可能家长会问:如果孩子做错了,难道也不能批评吗?当然,我认为孩子是可以批评的。但是要批评的是需要慎重考虑。

如果孩子出现了威胁自身,或者是他人健康和生命的安全,或者是国家人民,他人的利益受到侵犯的行为,我们必须要给予批评。

我想各位家长同志反思一下:我们通常批评孩子的行为,是不是具有这样的性质?如果没有这样的性质,只是想着差错、失误、甚至是一些过失,是孩子完全不能够避免的,甚至是他要做错了,很正常的事情,我们应该怎么对待呢?

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不理睬,或者是忽视、忽略。这样我们的孩子总体上得到了肯定。确实在一些不好行为出现的时候,受到批评。这些行为都有可能导致我们和别人受到伤害,这些行为必须要以批评加以禁止。

而更多的行为,更大量的一批行为,就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我个人认为父母应该采取忽略,或提醒的态度,而不应该是批评。有的时候孩子特别善于看家长的眼神,做了这事情看看家长,家长只要有赞许的眼光,就干得兴高采烈,只要家长的眼神里不太在意或者忽略,孩子就减轻了做这个事情的动力。

小时候我是一个内心、怯弱、内向的小孩,上小学的时候老师提问问题我通常不敢回答,而且不是因为我不知道正确的答案,而是担心我如果回答问题以后,老师和同学都会注视着我,我会很紧张、腼腆。

我的小学校长把我这种毛病彻底治好了。某一天早晨,世界上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大事刚刚发生,就到我上课的时间。刚好那一堂课是小学校长上的。他提问:今天世界上发生一件大事有谁知道?然后很多同学都看我,因为我经常回答,尽管是很腼腆和恐惧的,但是回答往往正确。

这时候校长说:你们都不要看杨凤池,全班同学都提问一遍,到杨凤池跳过去,看看除了杨凤池,还有谁知道这件事。因为早上已经广播了这件事。从前排右起第一人,挨个问一遍。都不知道。

然后校长说:杨凤池你是不是也不知道?我说我知道。我就回答说:今天早晨埃及十月战争纪念日,埃及总统萨达特遇刺身亡,副总统穆巴拉克任代理总统。当然这还不是我说的全部内容,我那天全文准确无误地说出不太长的新华社的新闻稿。

校长问说:你怎么知道的?我听的收音机。你家里有收音机?我说,我家里没有收音机,但是上学路上,听到路边窗户里传出来的收音机播放新闻,我听了,也记下来了。就是这个校长特别宣布杨凤池为我校国际实事顾问。从此他给我的称号就传遍了我们学校。后来我当众讲话的恐惧也基本消失了。

讲这个例子告诉大家,一个孩子成长当中,正确、足够的肯定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多么重要,就是这一次的肯定,把我从一个特别内向、腼腆的孩子,转化成了一个积极向上,偏向外向的少年。从那儿开始我当众讲话的恐惧感就大为减弱。

简单总结一下我讲的内容,我们都想培养一个性格特别好的孩子,有阳光心态的孩子,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的是:

我们家长和孩子的教养、教育方式,和孩子的互动方式,对孩子是不是能够成为一个性格健全、协调、平衡的孩子,以至于将来成为一个性格好的成人,以至于有阳光心态的一个成年人,家长的作用至关重要,家长与孩子的互动方式也至关重要。

在这个问题、这个方面,特别希望家长同志,记住我刚才所说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一切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中心,而不是我们家长的怎么想,我们的愿望是什么。两个基本点:一定要让孩子在顺其自然的状态中成长,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一定要想办法让孩子在肯定中成长,这样我们就能培养出阳光心态的孩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