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心七频道 > 心理百科 >  科普前沿 > 文章列表

科学家用30年证明了"好奇的力量远胜智商"

发布时间:2017-12-06 来源:“爸爸真棒”(babazhenbang) 关键词:孩子 奇心 智商

前几天,有个朋友向我抱怨。

他说:“我家儿子太可怕了,放暑假在家,每天能问我几百个问题。他还特别难带,出去旅游的时候,别的孩子都乖乖地跟在父母身边,就他,东跑跑西看看,什么都想摸一摸,什么都要试一试……马上开学了,我怎么才能好好收一收他的骨头,让他开始认真学习呢?”

我说:恭喜你啊,拥有一个好奇宝宝……千万不要去‘收他的骨头’,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天生就有强大的学习力。”

拥有持久的好奇心,比天天考试得一百分,要重要一万倍。

美国人有多“好奇”?

这些年,关注特雷西的朋友经常会问我:“美国小朋友学的东西那么简单,为什么美国还培养出了那么多科学家呢?”

真是个好问题。我随手查了一下,美国是诺贝尔奖第一大国,获奖人数高达300多人,是第二名的两倍还多!

最近,有两件事情吸引了我的注意,当然,它们也在很大程度上解答了朋友的疑问。

第一件事情是:821日,美国迎来了一次横跨全境的日食 。美国人民对日食的热情程度,让我大吃了一惊。

开十几个小时去最佳观测地看热闹已经是小case了,我有几个老外朋友,甚至掐好时间买了机票,要在三万英尺的高空欣赏奇观。

各路怪叔叔科学家也陆续出现了,他们有的把细菌涂在纸片上,用气球送上高空,看这些细菌能存活多久。

有的给农场里的牛涂上不同的标记,看公牛和母牛在日食发生的时候会有什么不同的反应……

因为日食镜一镜难求,许多人还自行开发了许多奇特的小孔成像观察设备——

其实,甚至早在日食开始前的两个月,就有科普团体开始在各个图书馆举办免费的日食知识讲座。前往听讲的人,能把整个大厅都塞满,最后连站的地方都没有。

“日食热潮”让我再一次深刻地认识到:美利坚民族,是一个多么“好奇”的人类品种。

“好奇”的力量,超越智商

好奇心究竟有多大的力量?科学大神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我没有特别的天赋(这其实是扯),我只是对万事万物充满了热烈的好奇心(这是真的)。”

《时代》杂志最近发表了一篇关于“富勒顿纵向研究”(FLS)的报道,间接印证了大神的说法。

简单介绍一下富勒顿纵向研究(FLS):

这是一项超过30年的关于天赋儿童的发展研究。

研究根据十分广泛的标准对参与者进行评估,比如:学校表现、智商、领导力和幸福感。

在婴儿期和幼儿期,孩子们每过6个月被评估一次,5岁到17岁,每年评估一次。

研究人员都得出了什么结论呢?

首先:智商确实很重要。

8岁时,接受测评的107个孩子中,有19%的人智商测评分数超过了130,他们被定义为拥有“智商天赋”。

这些孩子做事更有目标性,也能更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刚上学的时候,智商高的孩子表现更好。

但是:“动机天赋”比“智商天赋”更重要。

除了“智商”,研究人员还对“学习动机”进行了评估,并且把111名青少年中前19%的孩子定义为“动机天赋儿童”。

这些孩子“喜欢学校,喜欢接受挑战,不怕困难,目标明确,充满好奇,而且能够持之以恒。”

有趣的是:“智商天赋”和“动机天赋”之间,并没有多少关系。

100多个孩子里,只有8个孩子既有“智商天赋”,又有“动机天赋”。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智商高的孩子到了高中,成绩不一定好;但学习动机强的孩子,基本都是学霸。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拥有“动机天赋”(强大好奇心)的孩子在各个领域都能逐渐超越同龄人 ——

他们学习更加努力,于是就能学会更多东西;

因为学到了更多知识,他们懂得更多,这也意味着他们学习新东西会更容易。

正如教育心理学家Daniel Willingham所说,当涉及到学习的时候,“富有的人会变得更富有”。

之前发的文章也提到,将来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也许就是“动机”的高低差别。

最近几年,研究甚至发现:

好奇心还关系到人的幸福,好奇心会让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

好奇心也能让人们对亲密关系更加满意;

而在遭受挫折和创伤的经历之后,好奇心能够提升个人的成长,增加人生的意义。

因此,当代教育学家认为:

内驱力”或“好奇心”并不应该简单地被认为是天赋发展的催化剂,而应该被作为独立的一种天赋进行培养。

如何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科学家告诉我们,拥有强大好奇心的孩子,一定拥有强大的“学习内驱力”。

然而,在真正的学校教育中,好奇心往往是不受欢迎的。

Susan Engel在《饥饿的思想》一书中写到:

在标准化考试的热潮中,学校正在弄丢对学习真正重要的东西——孩子想要学习的愿望。

如果你在课堂上,甚至在家里听到过这样的话“不要问为什么,记住答案就行了!”你就能明白,不适当的教育方法是如何扼杀孩子们的好奇心了。

好在,培养好奇心这件事情,无需学校,父母自己也可以完成。

被誉为“现代飞机发明者”的怀特兄弟表示:

我们最需要感谢的,是出生于一个,在任何时候都鼓励好奇心的家庭。”

那么,究竟如何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呢?

的上市机会,因为为数不少的海湾国家正寻求将其大宗商品资产部分私有化。

1、带孩子看更大的世界

以前常听人说:“屁大的孩子,干嘛经常带出去旅行啊?又花钱,又累人,家里玩玩蛮好了。”

这句话听上去很奇怪,但真要反驳,又仿佛无从说起。

现在,我们知道,其实,旅行的意义,就是带着孩子去看更大的世界。

而看更大的世界,不仅是为了让他得到很多新知识,更是为了,让他发现——自己还有更多的东西不懂。

眼界越开阔,越能发现有趣的新事物;

见识越广博,越能体会到自己的渺小和局限性。

而新的发现,可以不断刺激孩子求知欲的野蛮生长。

2、选择“对的地方”

带孩子去看大世界,基本是什么地方都能去。

有条件可以世界各地走一走,没条件,家附近的各种资源也不错。

但是,总有一些地方,更适合激励孩子的探索欲。

比如,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就一定比麻将馆和服饰专卖店,给孩子的启发更多。

在美国,这样适合孩子探索和发现的地方比比皆是。它们的装修可能完全不豪华,外观也根本不气派,但是它们的每一个设计,都在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美国人民的好奇心,被很好地保护下来的原因吧。

3、做“不厌其烦”的父母

好奇心是一种易变的品质。这既是一个好消息,也是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作为父母,我们可以让孩子的好奇心不断生长;

坏消息是,培养好奇心,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有时候,培养孩子的好奇心,简直是一件最烦人最可怕的事情——

比如,你不得不,每天回答几百个奇怪的问题。

又比如,特别“造”的熊孩子,只要你一眼看不到,就能把家里弄个底朝天。

我们家熊孩子小时候,一言不合就拿冰箱里的鸡蛋做实验,实验的题目叫作:“什么样的下落姿势能让鸡蛋摔不破”;

他们还有一个著名实验叫作:“妈妈的哪种化妆品不会溶于水”。

面对揪心的场景,我们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借用如今正流行的两个字,一个叫做“忍”,一个叫做“装”。

忍住心烦,假装欣赏他们的几百个问题,耐心回答每一个让你感到无聊的小问题;不厌其烦地和他们,一起寻找各种问题的答案;

忍住心如刀割,忍住打人的冲动,装作欣赏他们的探索欲,装作喜欢他们的新发现。

当然,有时候忍无可忍,可以适当进行正确引导,比如让他们把实验对象从妈妈的化妆品,换成泥巴、石头和沙子;鼓励孩子们,去试试别人家的鸡蛋……

尊重孩子的选择,鼓励孩子天生的兴趣。

如果孩子喜欢音乐,就放好听的音乐给他听,一起唱歌跳舞。

如果他喜欢虫子,给他铲子和网,为他提供和虫子有关的书籍。

4、多向孩子提问题

1984年的一项研究中,英国研究人员Barbara TizardMartin Hughes发现,中产阶级的孩子更好奇,他们向父母提问的次数也更多。

这是因为:他们的爸妈不仅会耐心回答孩子的问题,还会反过来,向孩子提出更多问题。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向孩子提问呢?

诀窍是:用开放式的问题启发他们。

所谓“开放式的问题”,不能用“对”或者“错”,“是”或者“不是”来回答。

比如,你问孩子:“你喜欢你的学校吗?”

这就是封闭式的问题,他只要回答“是”或“不是”就可以了。

你应该这样问:“你喜欢学校吗?为什么?”

类似的问题,还有——

“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今天学校里发生了什么?”

“你今天有什么新发现?”

开放式的问题能鼓励孩子拥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也能让你更加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5、不要过多阻止

除了要提开放式问题,我们家长的思维也要更开放。

给孩子营造一个有趣的环境,不要过多阻止和禁止。

以前在小区里遛娃,经常听到老人喝止孩子:

“草地那么脏!不许上去跑!”

“泥巴那么脏,不许用手挖!”

“刚换的新衣服啊!宝贝你就爬那么高啊?衣服都穿坏了!”

殊不知,手脏了可以洗,衣服破了可以买新的,孩子的好奇心一旦被浇灭了,可是一去不复返的。

如果实在想要保护衣服,出去玩之前,换套旧衣服就好了,对孩子来说,玩得爽远比穿得美更重要。

6、开放式的玩具

按一下按钮走几步的大恐龙虽然好玩,但远远不是培养孩子好奇心的好玩具。

最好的玩具,应该有无数变化的可能性——孩子思维越活跃,玩具的变化就越有趣。

普通纸盒子、各种积木、水和沙子,彩纸、蜡笔,各种各样的手工材料……最好的玩具,不一定就是最贵的。

不要指导孩子怎样去玩,让他们放手去自己玩。

7、自己保持好奇

维护孩子好奇心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永远保持好奇。

当我们岁数越来越大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越来越依赖于自己的旧经验。而好奇心就好像肌肉:如果不用,它会萎缩。

为了让它保持强壮,我们必须保持孩子的视角,对未知的事物保持敏感。

总而言之,“像孩子一样”,是保持我们好奇心,最好的办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