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心七频道 > 心理百科 >  婚姻 > 文章列表

胡因梦:好的婚姻,是彼此互为信仰

发布时间:2019-03-05 来源:心灵的圈子 关键词:关系 模式 照料 互动 信仰

真正好的感情,是夫妻双方都把“婚姻”当做信仰,把彼此的爱当做信仰。无论做什么决定,都优先考虑是否会对感情造成伤害,而不是争一时口舌之快,论片面的谁对谁错。

照料、照顾不等于真正的关怀

人只有透过亲密关系里的一种紧密的互动,特别是肉体关系的紧密的互动,我们才有一个可能性去碰触到最深层的问题,才有一个可能性可以突破所谓的角色扮演,然后把物化的倾向克服。

但是在克服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白,我们大部分的人其实都有一种心理学所谓的根本焦虑,或者在《金刚经》里面所说的根本性的畏惧。

但是这个恐惧并不是怕鬼或者是怕什么的恐惧,而是在身体的精微层面,也就是说在我们的神经系统中,以及我们的经络系统中,你要修行到非常细腻了,就会体会到有一个无所不在的根本焦虑。

这个根本焦虑会促使我们产生一些反应模式,促使我们不加思索的在关系里面扮演照料对方的角色。

有非常多的人进入到关系不假思索的开始照料对方,在《懂得爱》这本书里面讲得很清楚,照料、照顾不等于真正的关怀。

照料、照顾的本能是源自于想要摆脱内心深处的根本焦虑,透过这个根本焦虑产生一个本能去照料对方,因为这个照料的活动里面有把对方婴儿化的倾向。

我们把对方婴儿化之后,事实上也就是把对方物化。

我们扮演一个很安全的照顾者和照料者的角色,在里面会有一个感觉,我是站在一个帮助你的位置,而你是被帮助的对象。

透过这样的互动,一个不平等的互动,看似是关怀,事实上是从根本焦虑产生的逃避倾向,在关系中我们会发现有很多的男男女女在面对他的伴侣关系的时候,会进入这个模式。

一旦进入到这个模式,就自然的把对方物化了,把对方婴儿化就是把对方物化。

在物化的互动中是不可能有平等的相容、相知和交流的。以我的观察,这个照料的模式也是非常非常普遍的,我们必须要了解照料的模式是需要克服的。

所以把照料者的角色放下,揭露内在最深的脆弱,包括我刚才所讲过的所有的这些脆弱,允许我们内在的那个小孩,让他能够流露出来。

释放真实的内在小孩

从小我们跟父母互动,其实都已经建构了内在的内化的爸爸妈妈,这个内化的爸爸妈妈在心理学上称之为“超我”,我们是带着这个巨大的超我进入关系里的。

当我们和对方互动的时候,如果不把“超我”的作用力放掉,就没办法把内在小孩放出来。这个内在的孩子如果不能解放出来,我们和对方的互动就没有办法。

如果你的内在小孩跟我的内在小孩不能很自在地玩在一起互动,就没有办法达成这样的一个状态,那么那个深层的默契就没有办法理解。

换言之,两个人一定要把防御心、面子问题、尊严问题,好强的问题,角色扮演的问题,父权意识或者是母权意识全部都放掉之后,内在的孩子和孩子之间才能平等的互动。

但是这个内在孩童互动的时间也不能太长。太长的话,也有的人会运用所谓的自恋型的边缘症的特质,就是带着自我中心式的婴儿需求或者是婴儿表现来控制对方,这也是一个非常高度的控制手段。

因为当你变成一个带哺的婴儿的时候,对方不断的喂养你、照料你,就可以满足他的照料者的需求。

这个时候你又以被照料的方式控制了对方,对方也用照料你的方式控制了你,而这种物化的双向的互动的模式是一定要转化放下,两个人才可能进入到真正的紧密关系。

突破关系的权力争斗期

现在社会大家比较擅长阅读一些比较简化的书籍。

这些简化的道理我们一看就懂,就以为掌握住了关系的互动,可是必须要有一些心理学的复杂的分析的基础,才能了解关系互动中的潜意识暗流。

男人不想沟通是普遍的问题,是因为害怕受到控制,丧失他的自主权。女人过度沟通是因为害怕失去连接,这两种沟通的模式都会导致亲密感的消失。

所有灵修的训练建构的都是自我觉察,自我觉知。但是这个觉知的背后一定要有心理学的基础,再进入灵修的训练。

我们就可以以心理学的基础加上觉知的训练,正面的训练之后,在关系里每当我们神经质地想和对方连接的时候,要立即察觉到这个里面有多么深的不安全感,有多么深的恐惧,有多么深的害怕因不连接而产生的孤独。

我们害怕面对这种孤独跟被孤立、被遗忘的状态,我们要带着觉知去突破这个关系。

男性也要带着觉知非常清醒的看到,当我们排斥女人,以咄咄逼人的表达方式或沟通方式的时候,必须要看到对方是多么的渴望两个人能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而把男性的尊严、男性的自主的需求先暂时放到一边,换位思考,去体会女人内在的痛苦,内在的脆弱和哀伤。

在亲密关系里面我们必须要放下自己顽固的一套运作模式,以对方的起心动念的动机来看事物。但是大部分的人在聆听别人讲话的时候其实是不会去听话中之话的,以及话语背后最深层的动机。

我们几乎听的都是表面的这些说辞,这些内涵,所以我们看不到背后的真相。那么我们也就没有办法产生洞见,没有办法因为洞见而产生理解,因理解而产生同理心,丧失同理心之后一定在争夺权利的过程中延续非常长的时间。

几乎每一对男女都有一个权利争夺的阶段,这个阶段可能长达一辈子。

永远都在强调我的重要性、我的正确度,然后否定对方、打压对方、排斥对方,这样的一种敌视的状态,到他们死亡的时候都没有解决。

现在放眼望去大部分的男男女女也都似乎还没有突破这个权利争夺期的挣扎过程,如果不能突破这个过程我们就没有办法付出守忠的承诺。

视亲密关系为信仰

婚姻关系是需要把这份关系视为一份信仰的,亲密关系就是信仰,如果我们不能把它当成信仰来看待,在内心宣誓我要付出永久的承诺,我们就会在权力争夺期度不过的时候产生三心二意的其他选择的需求,逃避一份关系带给我们的挑战。

我刚才一开始就说过,亲密关系带来的挑战是所有的挑战里面最强烈的。

关系里面,所谓的亲密关系也包含了亲子关系,当然指的就是两亲关系,同时也有各种各样的关系,其实都是要达成一份亲密性。

这份亲密性的形成是不需要太多的话语沟通的,要源自于一种基本的信赖,但是这个基本的信赖跟一种很根本的信仰的态度是大部分人缺乏的,特别是在没有信仰的社会更难建构起这个根本的诉求。

有的人天生是很忠诚的,但是他进入到关系里面发现他的伴侣不忠诚,于是原先忠诚的倾向也会慢慢消失掉。

因为他觉得我忠实你不忠实,那我太划不来了,我也应该玩一玩,随时有可能蜻蜓点水的游戏来平衡我自己,为我自己平反。

所以有很多人他的忠诚度也会在一个集体运作模式是不忠诚的模式之下造成人本信仰的丧失。

那么在不忠诚的关系里面我们得到了什么?在忠实的关系里面我们得到了什么?这是在目前社会非常需要探索的。

在不忠实的关系里面我们得到的是新鲜感,我们得到的是再度被肯定的可能性。

从个案经验来看,我发现男性在外面有小三,包二奶等问题,大半是源自于他们在原先的配偶关系里面得不到肯定。

永远用崭新的眼光看你眼前的对象

为什么原先的伴侣关系由热恋开始的,结果到吃喝拉撒几年之后,彼此之间的尊重就不见了,欣赏也不见了,话语里面的肯定和鼓励的东西也不见了。

因为我们一旦进入到例行公事的生活,就开始进入到不知不觉。我们的觉知力不会因为到道场参加一个禅七,培养了十天的觉知,再回到日常生活后仍然可以继续延续。

我们的觉知就是会在日常生活的惯性的吃喝拉撒的运作过程中逐渐丧失掉的。

当我们丧失了这个觉知,我们就丧失了通过感觉,也就是眼耳鼻舌的一种真实的能量的运作,去体会自己、体验对方,这样的可能性会逐渐失去。

我们就会进入到头脑的运作。头脑永远都是在惯性模式里运作的,因为日常生活中我们永远不断地要规划,要设计,要预想未来。

我们也会因为日积月累和一个人相处,以后就在这个人身上看到了他的惯性模式。

于是我们就会预测他有这个表情的时候会进入什么样的惯性模式,我们会在他的身上下一个结论,我们对他抱持着一个旧有的记忆。

这个记忆随时随地会形成我们对这个人的成见,一种认知的模式,当我们进入这种成见认知模式,以及惯性运作轨道的时候,我们知觉的敏锐度,我们随时在当下发现真相的新鲜感就不见了。

当这份新鲜感不见了,我们又在对方身上设立了非常多的预设的信念系统的时候,我们很可能就会有批判的言语顺口而出。

我们就会有一些讥讽的态度会出现,而这些讥讽的,在对方的感受上是不友善的对待的方式,会逐渐地让他感觉到丧失了对你的信赖。

时间久了之后他就需要在外面寻找另外的肯定,有别的人会以新鲜的眼光看他,而看到了他的真实面貌,或者是欣赏到了他的一些特质,这时候他一定会在外面寻找到他的价值。

所以很多的问题是这样形成的。也就是因为例行公事所形成的一种负面的惯性而导致的。

所以所有的禅修,特别是在家的禅修,所要强调的就是在你的真实生活中的重要关系人的互动过程中,你能不能永远用崭新的眼光看你眼前的对象。

当你能够用崭新的眼光去看你的对象的时候,也就是说你必须要把你里面已经灌进来的很多的模式要放掉,你才能够直接产生能量的连接。

 

本文作者:胡因梦,转自微信公号“自在园”(IDfree-zzy);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