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好的药物不信也不灵?
时间:2012年07月04日 来源:科学松鼠会 关键字:药物
时间:2012年07月04日 来源:科学松鼠会 关键字:药物
牛津大学的一项大脑医学成像研究显示:对治疗持悲观态度可使强力止痛剂彻底丧失效力。参与者进入核磁共振扫描仪。牛津大学的一项大脑成像研究显示:对治疗持悲观态度可使强力止痛剂彻底丧失效力。在镇痛剂给药方式未改变的情形下,患者对治疗信任水平的变化使其经历的痛苦水平随之变化。相比之下,本研究中的对治疗持乐观态度的志愿者接受阿片类药后,其生理或生物化学镇痛效应随即倍增。
这项有关安慰剂效应及其反向效应,即“反安慰剂效应”的研究已发表于《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研究发现,在所有治疗中,医生可能需要考虑患者对治疗有效性的信任水平,同时需要考虑适应该患者的最优药物。
这项有关安慰剂效应及其反向效应,即“反安慰剂效应”的研究已发表于《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研究发现,在所有治疗中,医生可能需要考虑患者对治疗有效性的信任水平,同时需要考虑适应该患者的最优药物。

牛津大学大脑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中心的艾琳•特雷西(Irene Tracey)教授(本研究由其率队)说:“医生不应该低估患者负面期望对临床效果可能产生的重要影响。”比如说,慢性疼痛患者通常会到处求医问药,但多种药物的尝试结果又经常使其希望落空。如果患者带着这种负面的经验来看医生,心里又满是世上已无药可以减轻其痛苦的念头;那么作为医生,在临床采用任何有效减轻其痛苦的药物前,都必须处理好这种负面情绪(否则将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
安慰剂效应描述了在患者不知情的情形下给予不含有效药物成分的“药片”或给予假治疗时患者病情得以改善的情况。这种效应是极为真实的生理效应,并非只是患者主观上感觉“好多了”。而反安慰剂效应则反其道而行之:患者对治疗的怀疑与不信任使其恰恰看到了更糟的治疗结果。
此前的研究已经探索了安慰剂效应的相关基础:比如说服用糖片或用盐水注射确实可以引发真实的(生理)响应。本项新的研究由医学研究委员会与德国研究赞助人提供资金。实验证明:调控患者对治疗方案的信任水平,可影响其对有效药物的响应。这一实验通过对该调控方式具体过程的探索而使相关领域向前迈进了一步。
安慰剂效应描述了在患者不知情的情形下给予不含有效药物成分的“药片”或给予假治疗时患者病情得以改善的情况。这种效应是极为真实的生理效应,并非只是患者主观上感觉“好多了”。而反安慰剂效应则反其道而行之:患者对治疗的怀疑与不信任使其恰恰看到了更糟的治疗结果。
此前的研究已经探索了安慰剂效应的相关基础:比如说服用糖片或用盐水注射确实可以引发真实的(生理)响应。本项新的研究由医学研究委员会与德国研究赞助人提供资金。实验证明:调控患者对治疗方案的信任水平,可影响其对有效药物的响应。这一实验通过对该调控方式具体过程的探索而使相关领域向前迈进了一步。
上一篇文章:哈佛幸福课:乐观的胜利
下一篇文章:生态焦虑是如何产生的?